自1978年始,三中全會已成“改革”代名詞。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並作出“總體部署”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而且“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
  在新一輪改革即將開啟之際,我們將目光鎖定改革,
  以提問的方式為您呈現改革脈絡。
  問題一
  新一輪改革“新”在哪裡?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兩次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
  在習近平的描述中,全面深化改革是要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此次全會上將要推出的“五位一體”綜合改革方案,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以大歷史觀觀察,這應該比前幾個經濟改革的決定,更帶有戰略性和歷史性。”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
  常修澤教授說,中國正處在由“第二波歷史大轉型”向“第三波歷史大轉型”轉換的階段。在他看來,第一波歷史大轉型是以1949年為標誌的社會制度轉型,第二波歷史大轉型是1978年以來的經濟體制轉型。現在,經濟體制轉型尚未完成的任務,可以在“全方位轉型”下,和社會改革和政治改革等一併突破和深化。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經濟學家洪銀興認為,前一輪改革要解決低效率問題,這一輪改革則是解決如何實現科學發展問題。前一輪改革要增強競爭性,這一輪改革要增強凝聚力。
  問題二
  為何現在推行“五位一體”改革?
  今年夏天,在湖北調研時,習近平用“深水區”和“攻堅期”形容中國的改革。在談到為何要推進新一輪改革時,他說,應對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內外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長期形成的投資主導、政府主導、競爭性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經濟增長方式成為增大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的體制因素。能不能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性轉型,是對下一步改革的重大考驗。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能簡單地通過改革去拉動經濟動力,而是要通過改革實現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治理轉型。”遲福林說。
  “從中國的現實來看,經濟發展到今天,阻礙其發展的不僅是經濟體制的障礙,還有社會制度、行政體制制度等方面的障礙。”常修澤說。
  問題三
  哪些領域會有所突破?
  北青報記者註意到,在近日中改院主辦的“2013新興經濟體經濟政策論壇”上,多家智庫和學者都提到,本輪改革應該在壟斷行業、收入分配、財稅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上有所突破。
  在常修澤看來,要實施緊迫的、有重點的、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而是尋找“堅硬的堡壘”攻破。
  “比如在經濟領域,可以從壟斷行業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資源性產品為重點的價格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做起。在社會領域,可以進行收入分配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創建和社會組織改革。”常修澤說。
  問題四
  改革如何推進?
  參與過三次三中全會決議起草工作的高尚全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建議成立一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頂層設計,明確提出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可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基礎上,採取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方式。遲福林認為,中央會強化改革的推進機制,從中央層面上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決策機制和協調機制,雖然不一定在本屆三中全會上討論,但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常修澤強調改革運作的包容性。“要找準各領域改革的均衡點,‘在兩個雞蛋上跳舞’。例如經濟改革找準市場化和公正化的均衡點,社會改革,找準多元階層社會共生的均衡點。均衡點是動態均衡的,哪邊失衡要適當地往哪邊移動一下。”
  問題五
  改革的時間表是什麼?
  大多數智庫和學者認為,這一輪改革應該分不同階段推進。
  “我認為兩到三年會有初步進展,比如要素價格改革、行政審批改革;三到五年,會有一些重大突破;五到八年,可能會有一些全面突破。”遲福林說,中國已經確立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留下的時間有限,改革要和危機賽跑。
  這一設想和“383方案”比較接近。該方案認為,改革可以分為2013-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2020年的遠期改革。
  常修澤認為,新階段全面改革可以鎖定在中長期,也就是十到十五年。按歷史規律,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應該著眼十年。
  問題六
  改革面臨哪些挑戰?
  “頑瘴痼疾”、“藩籬”,是習近平在談到改革需要攻剋的難題時的表述。
  遲福林說,各方都迫切看到改革有所突破,但對是否能夠突破存有疑慮。改革遇到最大的挑戰是固化的利益格局,尤其是部門、地方和行業的“藩籬”。比如改革行政審批權,是在打破政府自身利益;放開價格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是在打破行業利益。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話說,“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
  常修澤建議,既得利益格局中的一部分人未必堅定支持改革,若不做大的反抗,則採取平緩的改革措施。
  “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到改革的複雜性,用包容性改革思路尋求最大社會公約數。”常修澤說。
  文/本報記者 劉一 製圖/巨琳  (原標題:釋疑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t87xtcm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